尼山
鳥瞰尼山全貌
尼山,孔子誕生地,原名尼丘山,因孔子名“丘”。為避其諱,故易名“尼山 ”。據明嘉靖四年(公元1525年)戴光編修的《鄒縣地理志》載:“尼丘山去城東60里,在魯源社、魯源村。昔啟圣王夫人顏氏禱于此,而生孔子者也,其山五峰連峙,中峰之麓有孔子廟”。尼山海撥340米,風景秀麗,其山形五峰聳峙,尼山傲居其中,“群山環峙插層天,五老峰高瑞氣連”這是古人形容尼山的真實寫照。

夫子洞
夫子洞,又名坤靈洞。據《鄒縣續志方域志古跡》記載:“夫子洞在城北尼山東麓,下臨沂水。久為沙壅,不見洞口。干寶《搜神記》稱,孔子所生,今名孔竇是也……鄒尹司居敬因刻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曾祈禱于尼山而生孔子,其父叔梁紇嫌其相貌丑陋,便棄于山下,一只雌虎將其銜入恐內養了起來,故名“坤靈”,洞中原有鄒縣令司居敬雕刻的孔子像,并有石桌、石凳等。金人陳國瑞曾有詩記述:“云開虎洞清溪繞,雨臥龍碑碧鮮封”。后因流沙所淹沒。1979年維修其洞時,清除掉淤沙,才復現出洞口。

尼山孔廟
尼山孔廟,尼山的主要建筑,在尼山中峰東麓,此廟最早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年間(公元954-960)。 宋仁宗時增建祠廟,立學舍、置祭田。元順帝時,又大行修建,明永樂十五年(1417年)又重建。廟中殿亭是清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重建。建國后又多次撥款維修。今廟圍垣繚繞,環植松柏,共有院落五進。
尼山孔廟主體建筑為中間的大成殿,殿前有兩廡各五間,殿之東、西各有掖門。過掖門,殿后有寢殿三間,祀至圣夫人木主,兩廡各三間,祀孔子之子伯魚及孫子思,但塑像及木主今皆不存。東、西兩側門連接兩旁跨院。東院前為講堂,后為土地祠,西院東側連接毓圣侯祠,且單成一院。西側為啟圣王殿和寢殿,系供奉孔子父母處。廟內外有元、明、清以及民國時期的石碑約十余幢,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筑群歷史沿革的重要資料。目前,尼山孔廟寢殿及東西兩房是大型彩石鑲嵌雕屏壁畫《孔子圣跡圖》展覽。

尼山書院
尼山書院位于尼山孔廟以北,又名尼山誕育書院,與洙泗書院、石門書院、春秋書院并稱為曲阜四大書院。始建于宋慶歷三年,元時重修,現在的規模是明永樂十五年建造的。門外立有兩幢石碑,一為明弘治年間所立,上刻“尼山書院”四個大字,一為衍圣公孔弘泰重立《元司居敬尼山孔子像記》碑。自古以來,尼山書院就是研修孔子思想,宣講儒家文化的重要場所,聞名四方。

尼山硯
尼山孔子廟北,有一幽深峭壑,據《闕里志·尼山》載:“中鋒之麓有先圣廟,廟北為中和壑!薄抖Y記·中庸》有:“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……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!臂旨匆源巳∶!爸泻褪怯骺鬃拥乃枷肟墒谷f事達于和諧的境界。中和壑又名“尼山硯溝”,用這里的石頭制硯,石質致密,潤澤而發黑!澳嵘绞帯睘橹聂敵幹,名遐中外。尼山硯制作向以簡樸大方見長。置于案頭,既可實用又可把玩。尼山硯的佼佼者為松花硯,石色褐黃,遍布青黑色松花紋,其硯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狀開墨堂、墨池,硯額將松花紋剔成浮雕,雅致可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