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廟
“千年禮樂歸東魯,萬古衣冠拜素王”,儒學的河緩緩流淌,河兩岸的炎黃子孫在蕩漾的碧波中恬然往前。來一趟心之上的朝圣之旅。望見圣人,“至圣先師,萬世師表”,觸摸他那“仁者愛人、樂禮善學”的智慧。
孔廟,是著名的“三孔”(孔府、孔廟、孔林)之一,又被稱為“至圣廟”,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孔子的廟宇 ,規模宏大、氣勢雄偉壯麗、金碧輝煌,極具東方特色,被譽為“天下第一廟”,1994年,與孔府、孔林一起被列入“世界文化遺產名錄”,與北京故宮、承德避暑山莊并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。

孔廟鳥瞰全景
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,即孔子死后的第二年,是魯哀公將孔子的故居改建而成,當時只有3間房屋,里面供奉孔子的衣冠禮器等,自西漢以降,歷代帝王對其進行了十多次重修、擴建,至清代雍正年間,才達到今天的規模,以南北為中軸,分左、中、右三路,九進院落,長630米,寬140米,共有有殿、堂、壇、閣460多間,門坊54座,“御碑亭”13座,院內蒼松翠柏、排列森然,殿宇樓閣、雕梁畫棟、金碧輝煌,氣魄宏大,威嚴壯觀。

金聲玉振坊
金聲玉振坊,明嘉靖十七年(公元1538年)建,坊高5.6米,寬14米,三間四柱式石坊,石鼓夾抱,4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,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“辟天邪”,俗稱“朝天吼”。兩側坊額淺雕云龍戲珠,明間坊額填色4個大字“金聲玉振”,筆力雄勁,是明嘉靖十七年(公元1538年)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。
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:“孔子之謂集大成。集大成者,金聲而玉振之也。金聲也者,始條理也;玉振之也者,終條理也”!敖鹇暋、“玉振”表示奏樂的全過程,以擊鐘(金聲)開始,以擊磐(玉振)告終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,如同奏樂,以金鐘發聲,以玉磬收韻,集眾音之大成一樣,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。因此,后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“金聲玉振”。

奎文閣
“奎文閣”是孔廟主體建筑之一,原來是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,以藏書豐富,建筑獨特而馳名,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藏書樓。曲阜孔廟奎文閣始建于宋天禧二年(公元1018年),原名藏書樓,金代明昌二年(1191年)重修時改名“奎文閣”,明弘治十三年(1500年)又重修。
這座獨特雄偉的建筑,完全是木質結構,在中國樓宇的建設上稱的上是孤例。它高23.35米,東西闊30.10米,南北深17.62米,三層飛檐,四重斗拱,結構合理,堅固異常,經受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搖撼。據記載清康熙年間的一次大地震,曲阜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”,而奎文閣安然無恙,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筑杰作。為此明代吏部尚書李東陽專寫了“奎文閣賦”,贊譽奎文閣的建筑研究價值。 奎文閣內原有藏書均移入孔府檔案館保存,現展出的是孔子圣跡圖陳列。

孔廟十三碑亭
十三碑亭位于奎文閣后,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。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,元代添建二座,清代添建九座,亭內存有唐至民國碑刻50余塊,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、拜廟新祭、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,由漢文、八思巴文(元代蒙古文)、滿文等文字刻寫。整個碑亭布局南八北五,所以稱十三碑亭,因為都是經皇帝批準立的碑,因此又叫御碑亭。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所立的一塊石碑是最大的,碑重約35噸。
在十三碑亭院內出現了雙檐穿插交錯的擁擠現象。因此有人說這種建筑結構犬牙交錯,兩角相頂,巨檐相交,是古建筑學上所講的“勾心斗角”!肮葱亩方恰笔潜そㄖ械钠嬗^,這種犬牙交錯的建筑模式,也只有在孔廟十三碑亭的院落里才會出現。這種匠心獨具的建筑美學,巧妙地解決了空間狹窄所造成的擁擠現象,不僅顯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藝,更以一種文化現象留給后人不盡的思索。

杏壇
杏壇,相傳此處是孔子講學之處!肚f子·漁父篇》載:“孔子游于緇。春谖,假托為地名)之林,休坐乎杏壇之上。弟子讀書,孔子弦歌鼓琴!宋代以前此處為大成殿,天圣二年(1024年)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,在正殿舊址“除地為壇,環植以杏,名曰杏壇”。于是,“杏壇”,成為教育圣地的代名詞。 金代于杏壇上建亭,元世祖至元四年(1267年)重修,明代隆慶三年(1569年)改造重檐方亭,清代乾隆皇帝題匾。此杏壇方亭重檐,黃瓦朱柱,十字結脊。亭內藻井以細小斗拱裝飾,彩繪金龍,絢麗多姿。亭下有黨懷英篆書“杏壇”二字碑及乾隆“杏壇贊碑”。亭四周有石欄圍護,四方有甬道可通。亭前石爐,雕刻精美,是金代文物。亭四周遍植杏樹,每到春和景明,杏花盛開,燦然如火?鬃雍笠崃衍圣公《題杏壇》詩云:“魯城遺跡已成空,點瑟回琴想象中。獨有杏壇春意早,年年花發舊時紅”。

孔廟大成殿
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,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。宋崇寧三年(1104年)據《孟子》“孔子之謂集大成”語意,詔名文宣王殿曰“大成”。贊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后,完美不缺,集古圣賢之大成。
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(1018年),七間重檐,宋政和四年(1114年)頒御書匾額,北宋末年毀于戰亂,F存這座大成殿為清代雍正年間重建,是全廟最高的建筑,主殿高24.8米、闊45.8米、深24.9米,重檐九脊,黃瓦飛甍,雕梁畫棟,氣勢雄偉,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,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"大成殿"三個貼金大字。
四周廊下環立28根石雕龍柱,均以整石刻成,頂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,前檐下為10根高浮雕云龍盤柱,柱高6米,直徑0.8米,每柱二龍對翔,盤繞升騰,中刻寶珠,四繞云焰,下飾蓮花石座。從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,云龍騰起如飛,神態各異,遠而望之,祥云之中蛟龍盤旋飛舞,使人無不感到驚訝萬分,堪稱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。
殿下有雙層臺基,前有高2.1米的月臺,東西寬約45米,南北35米。前有兩層大型浮雕龍陛,四周圍以雙層石欄,上層為火焰寶珠柱頂,下層為重層覆蓮瓣柱頂,石欄下東西南三面共突出24個石雕螭首,雕刻古拙,連同踏道云龍山水御道,均為明代遺物。月臺是祭祀孔子時起舞奏樂的地方,每年孔子誕辰日都在此舉行“八佾舞”。整個大成殿氣勢雄偉,結構整齊,規模宏大,突兀凌空,金箔貼裹,群龍競飛,具有明顯的東方建筑特色。與北京故宮太和殿、泰安岱廟里宋天貺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。

魯壁
魯壁,是紀念孔子九代孫孔鮒藏書而筑的標志性建筑?柞V時期遇秦朝焚書坑儒之亂,孔鮒認為“秦非吾友,吾將藏之,以待其求”,于是將《尚書》、《禮記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等一些經典書籍幾十篇偷藏在墻壁內,他自己就到嵩山隱居去了。漢景帝三年(前154年),皇帝劉啟將他兒子劉馀從淮南遷到曲阜,封為魯王,即魯恭王。恭王好治宮室,據說他在擴建宮室拆除原孔子故宅時,忽然聽到金石絲竹之聲,有六律五音之美,結果從墻壁里發現了數十篇經書。這些書籍即孔鮒所藏之書,書是用蝌蝌文寫于竹簡之上的,不同于當時經師們利用隸書寫的經典,人們就把它們稱為“孔壁古文”。因為古文經典和當時社會上流傳的經典(今文經典)不完全一致,因此我國歷史上出現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今古之爭。其中最有影響的是《古文尚書》,據說它比《今文尚書》多十六篇。魯壁藏書,是我國文化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,它引發了兩漢時期的今、古文經學之爭,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。
金代為紀念孔鮒藏書,在孔子故宅內修建了“金絲堂”, 取的是傳說中拆墻取書時,天上有金石絲竹之聲的意思。明弘治十三年(1500年)重修孔廟時,為孔廟建筑對稱,將金絲堂遷到孔廟西路,在原址擴建了詩禮堂。后來又刻了“魯壁”碑來紀念孔鮒藏書。

詩禮堂
詩禮堂始建于宋代,原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拜謁孔廟駐蹕之所,后改為供孔氏族人祭祀時齋居,并做講學之用。金代重建。明弘治時,為了紀念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《詩》學《禮》命名為“詩禮堂”,F存建筑面闊五間,進深三間,南面敞開,不設門窗。屋蓋為綠瓦懸山頂,彩畫為雅伍墨,檐下點金,木架為九檁前后廊式,前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葉云斗拱。院中有一株唐代的槐樹和兩株宋代的銀杏樹,雖歷經千年,仍枝葉茂盛。銀杏左雄右雌,至今果實累累。孔府宴中的“詩禮銀杏”即取此樹之果,是孔府宴中特有的傳統菜。